一圩一橋一校 訴說歷史滄!洊|源縣雙江鎮(zhèn)橋頭圩古橋
在河源老輩人中,時常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先有橋頭圩,后有河源城”,意為這橋頭圩的歷史比河源建城時間還要早,那“橋頭圩”在哪兒,卻是在離槎城數(shù)十公里之外的東源縣雙江鎮(zhèn)橋聯(lián)村。記者近日在橋聯(lián)村橋頭圩遺址看到,古圩遺址旁還有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建于明代的橋頭圩古橋、建于民國初期的崇德高級小學,當?shù)卣诠袍走z址旁邊建廣場,擬利用南粵古驛道,充分挖掘橋頭圩遺址、崇德高級小學舊址、橋頭圩古橋等人文古跡,打造雙江鎮(zhèn)景觀長廊。
崇德高級小學舊址。
橋頭圩古橋風景依舊。
一圩一校一記憶
據(jù)專家考證,南粵古驛道雙江段是溝通南越與中原的必經(jīng)之地,歷史上龍川縣令趙佗曾在雙江牛頸筋山屯兵駐守,為后來稱霸南越奠定了基礎,也是民間運輸物資的重要商道。地處南粵古驛道上的橋頭圩就是重要的物資中轉站。據(jù)雙江鎮(zhèn)提供的相關資料顯示,橋頭圩原為上達龍川、連平、和平乃至江西省多地,下通河源、惠州、廣州的重要貨物中轉站,為粵贛古驛道主要路段一級驛站。清光緒年間尚存有布店、水貨店、藥鋪、打鐵店、客棧、飯店等20余間。只是古圩具體始建于何時,至今無確切證明。
與橋頭圩遺址一路之隔的是崇德高級小學舊址。崇德高級小學歷史悠久,由當?shù)剜l(xiāng)賢始建于民國初期,坐南向北,建筑占地面積900平方米,夯墻、墻楣棱形牙磚出檐,正面門“凹”字形,校舍現(xiàn)狀至今保留完整。
古橋訴說滄桑
在雙江鎮(zhèn)鄉(xiāng)村振興辦工作人員肖業(yè)富的帶領下,記者從崇德高級小學舊址往前走,穿過橫跨在稻田上的石徑小路,不足500米,就來到橋頭圩古橋,石徑路豁然變寬,由以前的不足半米擴至3米,古橋橋面更寬,達3.8米。整個橋身全長25.1米,中間拱券采用半圓拱形式,拱券直徑為8.38米。記者從矗立在橋邊的指示牌上看到,橋頭圩古橋,始建于明朝,為薄墩薄拱石拱橋,單拱形式,用青石建造,拱橋后側順坡青石砌筑道路,與橋體相連,通向田間小路。石拱橋處河道最寬處13.1米,窄處僅2米左右,河道分布于兩邊田地之間。
記者注意到,石拱拱券的排列方法采用橫聯(lián)形式,諸拱券在橫向交錯比砌,于是券石便在橫向起了壓緊聯(lián)實的作用,使全橋拱石基本上成一整體,券石上部設有護拱石。拱券下為青石砌筑拱腳,墻體突出拱券200毫米。拱券兩邊山花墻同樣為青石砌筑,青石沿著橋身順砌,石拱橋形式優(yōu)美,結構堅固。
打造景觀長廊
橋聯(lián)村委會副主任黃志富對古橋有著多年的研究。他說,這造橋的石頭與本地石頭不同,雖然不規(guī)則,但是很平,石材也不同,多是花崗巖石,有些還是雞血石,或是當?shù)剜l(xiāng)賢籌資專程從外地購來的。他告訴記者,當年萬綠湖還未建成時,在新豐江行駛的船只一般從東源縣澗頭鎮(zhèn)永定橋上岸,經(jīng)雙江鎮(zhèn)黃陂村、夏林村,跨過橋頭圩古橋就到達橋頭古墟,后到橋頭村,再到新港斗背村,到河源縣城。
經(jīng)過古橋的南粵古驛道雙江段至今仍保留著寬約1米用石頭平整鋪砌的古道,依彎就曲,綿延于崇山峻嶺之中,驛道兩旁明顯有排水溝渠的痕跡,足見古人的智慧與匠心。由于其地處萬綠湖畔,周圍起伏的群山、浩淼的湖水、美麗的森林風光融為一體,風景秀麗、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雙江鎮(zhèn)域內森林資源豐富,林種繁多,天然植被保持良好,樹木終年常綠,四季花開果熟,是植物王國、動物天堂,也是休閑度假的世外桃園。黃志富說,沿著南粵古驛道雙江段,從南到北,一路人文古跡眾多,有古建筑、古橋、古樹等,雙江鎮(zhèn)將積極挖掘人文資源打造雙江鎮(zhèn)的景觀長廊。
本報記者 張濤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