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花燈燃宗情
■羅翠萍
小時候,過年最盼望的事,不是穿新衣, 不是放鞭炮,也不是領壓歲錢買零食吃,而是 正月十一至十三,到外婆家看“上燈”。
外公家祖上據(jù)說是江西遷過來的,千山 萬水來到龍川,落地生根,傳了十幾代,人丁 興旺,每年都有二三十丁上燈,群賢畢至,少 長咸集,煞是熱鬧。
每到正月,桃花紅了,李花開了,油菜花黃 燦燦一片,去年里生了男孩添了丁的人家便趕 緊忙碌起來,浸糯米,炸油果。上燈的油果叫 丁粄,不能像過年的油果那樣炸成圓溜溜的乒 乓球,要捏成長條,炸成橢圓形,趁熱用銅盤裝 了,壘成金字塔形狀,頂端插上長命草、柏葉、 油菜花,取“花開富貴,長命百歲”之意。
除了油果,還得準備炒米餅。選取上好 的冬米,裝進爆米花機燒熱,“砰”地一聲炸 了,出來一袋潔白酥脆的爆米花。把熬好的 糖漿倒在長方形的模具里,鋪上爆米花,拌 勻、搟緊、壓實,等凝固了,用刀切成兩寸來長 的長條塊狀,甜香可口的炒米餅就做好了。
取一個托盤,將炒米餅一塊塊壘成金字 塔狀,插上菜花柏葉,這又完成了一樣供品。
丁仔家來的頭一擔籮格(客家人特有的 竹編容器,比籮筐略小,頂上有蓋),裝的就是 這兩樣。
正月十一一早,遠遠地就看到田埂上有 一隊隊行人,迤邐而行。領頭的人高舉一根 竹竿,像擎著旗幟一樣昂首前行,那竹竿足有 十來米長,上面纏滿了鞭炮。幾個女眷挑著 籮格緊隨其后,籮格里裝著花生、糖果、餅干、 點心、豬肉、雞、魚等各類供品。籮格后面,粉 嫩可愛的丁仔(去年出生的男孩)被包在大紅 襁褓里,頭上戴著紅色虎頭帽,手上套著銀項 圈,咿咿呀呀,被紅光滿面、喜氣洋洋的奶奶 或媽媽抱著,一群大人小孩圍著、簇擁著,浩 浩蕩蕩向老屋走來。
老屋上廳里,一盞一人多高的花燈已經(jīng)擺 在地上,右邊墻上的紅紙寫著丁仔們的名字和 族系。旁邊擺著供桌,一丁一桌,把帶來的物品 擺好,每一樣上面插上長命草、柏葉、油菜花。
中廳和下廳早已擺滿桌凳,丁仔家眷自 然是全部入席,其余族眾一家一人,豐盛的中 餐和晚餐,連吃三天。
第一天上午十點,敲鑼打鼓,引獅隊來 拜,族長念吉祥話,眾人合力用紅繩將花燈 拉至橫梁懸好,焚香敬拜。之后的每天上午 十一點,統(tǒng)一燃放鞭炮。興高采烈的半大小 子站在檐下高階上,將竹竿平伸到曬谷坪里, 點燃,頓時,噼里啪啦炸成一片,煙霧繚繞。
老屋廳里,賓客紛紛入席,品嘗點心茶 果,側廳廚房里“嗞啦”聲不斷。不一會兒,就 有人手捧托盤,前來上菜。
第一道菜當然是卷春香信,取“春春差 差”(順順利利)之意。接著是豆腐,客家話 “頭富”,第一塊要先夾給座上的老人及貴賓, 然后眾人開筷。炒“來絲”(粉絲)、燜雞、紅燒 肉、全豬湯、炸油果……各色客家美食陸續(xù)上 桌。每一種菜上桌先給貴賓及老人夾一箸, 然后眾人才大快朵頤,充分體現(xiàn)了客家人尊 老愛幼的良好傳統(tǒng)。
晚上,眾丁仔包場放電影,每晚兩場,連 放三天。曬谷場上黑壓壓擠滿了人,十里八 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歡聚一堂,盡情享受視聽盛 宴。正月十四過后,“開正”,做工的做工,耕 作的耕作,上學的上學,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至此,轟轟烈烈的年告一段落。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