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永不消逝的電波 河源“火腿族”用無線電與世界通聯
閱讀提示:
“滴滴嗒嗒……”地下工作者頭戴耳機坐在電臺前面,敲擊電鍵拍發(fā)莫爾斯碼電報,看過諜戰(zhàn)影視劇的人或許會對劇中的這一鏡頭印象深刻。
而在我們身邊,也有這樣一幫酷愛無線電的人,他們來自河源市業(yè)余無線電協會。業(yè)余無線電通信是一項鼓勵人們去從事無線電收信和發(fā)信實踐的業(yè)余興趣愛好活動,是一項內涵極其豐富的專門技術,所以人們還把獲得發(fā)信執(zhí)照,精通業(yè)余通信的愛好者稱為“業(yè)余無線電家”,在國外,這種專家被稱為“HAM”,翻譯成中文就是 “火腿”。近日,記者走進了這群“火腿”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故事。
“火腿”正在破解莫爾斯碼。
我市無線電協會2月正式成立
在東江灣公園一處空曠草地,架好短波天線,擺好收發(fā)電臺,聽著 “滴滴嗒嗒”的聲音,“火腿”劉勝佳認真記錄,埋頭破解莫爾斯碼,一段時間后,他告訴記者:“一個天津的 ‘火腿’與河源的‘火腿’對上號,他們在交流。”原來,無線電就像空中的無線群,每個人都有一個呼號,可以查到你的信息,可以無地區(qū)限制進行溝通。“像今天天氣這么好,接連到美國都有可能。”
在手機早已盛行的年代里,與劉勝佳一樣的無線電愛好者們偏偏熱衷手持一部笨重的“對講機”互相聯絡,在外人看來,這無疑很難理解,但他們卻樂在其中并沉迷于此。“因為這太有意思了。”劉勝佳說,他是大學里受老師影響,開始接觸無線電的, 2008 年來到河源工作后,他仍舊熱衷無線電,但平時只是一個人玩。 2010 年的春節(jié),他通過無線電,與另一名“火腿”戴琦對上號,通過溝通,發(fā)現他們竟是鄰居,隨后,他們開始面對面研究無線電技術。
慢慢地,“火腿”們越來越多,他們經常聚在一起。有時候,他們開著車載著設備浩浩蕩蕩到野外,精心挑選一個有利地點擺放好設備,利用無線電波進行自我訓練、相互通信和技術研究。今年2月,河源市業(yè)余無線電協會正式成立,這群有著共同愛好的“火腿”有了共同的家,協會共有50多名會員。
考了證才能成為真正的“火腿”
不要以為隨便買部對講機,呼叫兩聲說說話就能成為HAM 一族。業(yè)余無線電愛好者設置、使用無線電臺都必須得到批準,并領取國家無線電主管部門核發(fā)的操作證書,有了操作證之后,再核驗過電臺,你就可以得到一個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呼號,這才有了發(fā)言權。劉勝佳的呼號是BI7ISS,而戴琦的呼號是BI7KGW,呼號前三位代表國家和地區(qū),后三位是獨一份的,在無線電的圈子里,大家是認號不認人的,互相呼喊對方的呼號。說到這種愛好的好處,市業(yè)余無
線電協會會長李偉說,和外國人通話,你得掌握英語;氣候會影響無線電通訊的效果,你還得了解氣象知識…… 時間長了,知識面也廣了。
用無線電技術服務社會
除了平時的技術交流通聯,業(yè)余無線電臺還有其他用途嗎?李偉告訴記者,大到海嘯地震,小到某座深山老林中的迷路搜救,無線電臺都能發(fā)揮重要作用。自然災害毀壞了許多公共設施,通信工具暫時失效,這個貌不驚人的小機子能立刻發(fā)揮作用,形成救援網絡。無線電對講機本身具備通話能力,而且是點對面通話,一呼百應,在救援工作中有著顯著的優(yōu)勢。
成立無線電協會之后,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才是“火腿”們更高層次的追求。為此,他們開展無線電應急通信救援演練,接下來,他們還會積極發(fā)揮服務社會的功能,與戶外協會合作,主動在河源大型活動中提供通信保障。
作為監(jiān)管部門,市經信局無線電管理科督促該協會在活動中要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無線電管理條例》,也希望該協會能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在打擊非法廣播、打擊偽基站方面,作為有擔當的民間力量,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
本報記者 鄭婷影 文/圖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