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茶情
桂林茶三個字,一點也不曲折。桂林是一個小村莊的名字,地處古邑龍川北部山區(qū),坐落在云霧繚繞的大帽山下,那里山清水秀,有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的鐵扇關(guān),民風(fēng)純樸,熱情好客。桂林是單純的一個村子,突然加一個茶字,忽然就清香起來,心也就暖了起來。
桂林茶是本土名優(yōu)綠茶,生長在海拔 1170米的大帽山。茶葉在村民的心中是一味珍貴的藥材,具備抗氧化、清涼解毒、防脂、抗癌、抗衰老等功能。正如此,種植茶樹的習(xí)慣在那樣的小山村里代代相傳。
谷雨時節(jié),桂林村村民采茶忙。我們一群茶友,趁著雅興去往桂林村訪茶。初到桂林村,給人的感覺是安靜,祥和。幾只土狗在清澈的小溪邊悠然自得。小溪邊,野生芋頭一片接著一片,爭相綠著。不遠處有苗竹圍成的籬笆,扎籬笆的繩子是紅色舊衣服撕下做成的,在綠樹環(huán)繞的山野里更顯得奪目。
桂林春茶有三個等級,也是按照山的名字或海拔高低命名,一種叫“殺人峺”,聽名字就知道此茶長在高山。一種叫“雞公鋸”,按道理來說是產(chǎn)量較多的也是種植最廣泛的茶種。另一種叫“矮山里”,顧名思義應(yīng)該是長在矮山或房前屋后的茶種。過了春季,其他季節(jié)桂林茶還有少量的“六月小陽春”、 “八月茶”等品種,甚至是秋茶,有的人冬天還去采“老茶殼”,那種茶葉水分少,“老茶鬼”覺得更有味道。
見我們來,村民歐伯穿著拖鞋,要帶我們?nèi)?ldquo;雞公鋸”的山上看茶。越過幾座矮山,我們來到“雞公鋸”。采茶的人真多,有老婦人、青年男子、婦女、兒童,他們戴著斗笠分散在一行行的茶壟間,腳下踩的并不是平坦的土地,而是接近九十度的斜坡,平常人估計站立都得謹慎。已是上午十時多,陽光普照著桂林村,桂林茶沐浴著陽光,和大山里其他植物一樣,天生天長、純樸無華。采茶的老婦人手腳麻利,竹子編織的籮筐里已裝了大半鮮嫩的茶葉。我采了一片茶葉入口,甘而不澀,那種自然的滋味,一下子就印在腦海里。
游山回來,經(jīng)過一段長長的石階路,有一對母女正提著竹筐采茶回來,后邊還奔跑著一只小狗。茶葉是寶,貴如金。采摘回來的茶葉,必須儲存在陰涼處用竹篩攤開、攤涼,假如茶青受到高溫會變黃,制作出來自然就變味了。桂林茶的制作方法,仍是沿用老祖宗留下來的土方法。其中,柴火仍是桂林茶制作的土“秘訣”之一。在制茶的工序中,除了揉捻這道工序采用現(xiàn)代機器外,殺青、干水、炒干及炒香都使用柴火。我們來到歐伯家的炒茶房,只見攤涼的茶青已被放進生鐵大鍋中不停地翻炒著,炒熟以后,再倒出來,攤涼。然后分次將揉捻好的茶葉放進一無底的木桶里,木桶是裝在搓茶機上的,搓茶機有節(jié)奏地轉(zhuǎn)動,將茶葉搓成條狀。這道程序就是揉捻,完畢后茶葉就可以干水、炒干及炒香了。炒香之后,茶葉被放到大籮筐里,人們再用竹篩將茶葉攤開,對其進行篩選。
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場景,內(nèi)心說不出的歡喜。桂林茶經(jīng)過陽光雨露的洗練,在我心里全力以赴地綠著。
欣賞完桂林茶的制作,歐伯熱情地請我們坐下來喝茶。桂林茶外形顆粒圓緊,香氣高鮮,滋味濃爽,湯色、葉底綠微黃明亮。歐伯用山泉水沖泡桂林茶,泡出的茶湯味濃、甘醇爽口。那是我對桂林茶最初的印象,桂林茶,沒有給人回旋的余地,剛吞了這口,那一口甘醇又彌漫上來。我喝下去的是桂林茶,我念著的,是鄉(xiāng)土贈予我的味道。
時光、我、桂林茶在一起。我感激這樣的時光。
駱心慧
相關(guān)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