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處奔走搜資料 歷時三年筆耕不綴 老人撰寫出村志
撰寫村志為家鄉(xiāng)存史
“不少年輕人對村莊的歷史知之甚少,為了讓后人更好地了解、記住歷史,知曉村莊的變遷,于是有了寫村志的念頭!闭劦綖槭裁匆獙懘逯緯r,定居在廣州的退休老人張日煌如是說。
在2010 年春節(jié)后舉行的一次老鄉(xiāng)聚會上,張日煌向定居在廣州的仁里村人提出了寫村志的設想。沒想到,提議一出,立即得到眾人的一致贊成,大家認為,仁里村的歷史變遷、人文軼事、風土人情不能被歲月湮沒,要把這些東西都整理出來,傳承下去,讓大家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于是,張作相、張榮初、張橋林、張湘林、張華林等9 人紛紛加入到撰寫村志的隊伍中來,他們承擔起搜集村史材料的所有工作。
“我們當中年紀最小的有75 歲,年紀最大的95 歲,雖然年紀大,但大家干起活來卻是認真勁十足。”今年近80 高齡的張榮初對記者說,為了編寫村志,本應含飴弄孫的老人們都變得忙碌起來。
四處奔走搜集資料
編撰村志需要了解和掌握大量的資料,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張榮初、張作相、張橋林等人分工合作,有時,為了得到第一手詳實的資料,有時為了一個數字,他們不厭其煩地多次進行核實,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就是讓村志的記載準確無誤,并盡早面世。 “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不僅要走訪村里知情的人,還要到惠州、老隆、深圳等地尋找了解仁里村史的人搜集資料。”張榮初說,要撰寫全面詳實的村志,困難很多,工作繁重,但倔強的老人們沒有一個打退堂鼓,他們不顧年老體弱,奔走各地了解情況,以頑強的毅力一直堅持下來。
在近3 年的編寫時間里,老人們將村志的編寫當作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他們懷揣紙筆,四處收集資料,行程5000 多公里,召集各種會議50 余次,尋找知情人提供線索,作了大量考證、發(fā)掘、校驗、梳理等工作。張橋林、張日煌、張湘林均患嚴重心臟病,在寫村志前,3 人因行走不便而很少外出,為了編寫村志,他們也一樣各地奔走。83 歲的張擇善不但提供很多資料,而且還捐款兩萬余元做編輯費,其他參與編寫的人也是出錢出力,為村里文化建設作貢獻,大家樂此不疲。
六易書稿村志終成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3 年努力,六易書稿,上個月《仁里村志》終于成稿,并交付印刷廠排版。村志的出版不僅為村民們獻上了一份寶貴的文化大餐,也為地方志提供最豐富詳實的材料。
《仁里村志》圖文并茂,內容豐富,分為地理、政治、經濟、文化、人物、詩文六篇,按照篇、章、節(jié)、目編排,共34 章、68 節(jié),有19 萬字,86 幅圖片。村志出版后免費發(fā)給仁里村鄉(xiāng)親及外出鄉(xiāng)賢,一戶一冊。村民們認為,《仁里村志》是仁里村發(fā)展、變遷的歷史見證,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讓仁里人真正了解了村里的歷史,對未來的發(fā)展大有啟發(fā)。
本報記者 戴湄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