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讓學生樂說
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币箤W生愿學、樂學,首先要調動學生的興趣,這是極為重要的。我們在教學生樂說的內容,還要有學生說的形式。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客觀刺激的物越新奇,就越能使學生大腦形成興奮中心,注意力也越能集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也積極活動。內部語言也隨之發(fā)展,由此,推動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發(fā)展過程,首先從激發(fā)興趣入手,讓學生樂說。例如小學第二冊基礎訓練7 安排了“過生日請同學吃飯好不好”的說話練習。說話前,教師首先利用視頻放出一家人開生日會請客吃飯的熱鬧場面,由于畫面充滿了歡樂的氣氛,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使學生如身處其中,聯(lián)想起已有的生活經(jīng)歷。然后,教師問: “那家人真幸福,那你們認為這樣做好不好?理由是什么?老師很有興趣知道你們的看法,看誰能大膽地和老師同學說一說,讓我們共同分享彼此的快樂?”話剛說完,學生紛紛舉起手來,一下子就打開了學生說話的閘門。這樣的情境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說話熱情,使學生人人有話可說,有話要說,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收到良好的說話效果。
二、開展活動,訓練心理,讓學生敢說
很多學生在家里或在人少的地方,說話很自然很有條理,但在課堂上說起話來就小聲了,語無倫次了。這種情況在農(nóng)村學校尤為突出。究其原因是心理的影響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我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訓練學生心理。
1.要求學生在家多說,鞏固說話基礎,形成表達習慣。如要求家長配合多與小孩溝通,每天讓小孩匯報學校學習情況、學校見聞、感興趣的事等。要求不高,但堅持下去既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表達習慣。
2.開展每日一練活動,創(chuàng)設說話環(huán)境,訓練說話心理。具體做法是:每天的語文課課前五分鐘讓學生輪流上講臺訓練說話,內容不限(但要健康)、形式不限(說話、朗誦、表演等)。開始學生上臺表達可能很緊張甚至表達不出來,但經(jīng)過多次的訓練學生緊張的心理就會逐漸消失,慢慢地在眾人面前就會自如表達了。
3、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環(huán)境,適時總結激勵。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為學生營造輕松和諧的說話環(huán)境。在課堂提問時,教師要因勢利導,耐心啟發(fā),讓學生回答到較為滿意為止。我們特別要珍惜學生每次主動發(fā)言的機會,盡可能使他們從每次發(fā)言中都能享受到一次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學生說話的自信心和勇氣。
4、適時開展說話比賽。以賽促優(yōu)、以賽促學。
通過這樣一系列的做法,學生說話的訓練多了,范圍廣了,心理素質提高了,說話就大膽自然了。
三、精心設計,訓練聽說,讓學生會說
重復的語言訓練顯得較為枯燥,學生容易產(chǎn)生厭倦情緒,這樣就需要教者設計多樣的訓練形式。
1.聽力訓練。通過聽力訓練,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聽“說”習慣,培養(yǎng)聽的能力。一方面積累素材,包括說話的內容,好詞好句;另一方面,聽后評議,可以讓學生在評議中鍛練表達能力,吸取別人的經(jīng)驗,提高自已,達到以聽促說的目的。 2.讀的訓練。從信息論的角度看,讀是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是信息的輸入。學生通過讀,可感悟語言,理解思想感情;通過讀,可練習語言,把文中的好詞好句潛移默化地記在心中。
3.口頭復述能力的訓練。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故事情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提高學生選擇詞語、運用詞語能力。訓練學生有條有理地、連貫地說話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嚴格要求學生,按一定順序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說清楚,語句完整、通順、連貫,說話要有禮貌,養(yǎng)成先想后說的習慣。
4.課堂內外的訓練。在說話中可將課堂訓練與課外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例如課內回答、課堂討論、口頭發(fā)言、講故事、演講比賽、猜謎語、成語游戲等活動,都會有豐富的說話內容,只要安排恰當,且能持之以恒、反復訓練,一定能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