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教學必須以讀為本
中國從古代就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之說?梢姡x是語文學習的一種好方法,在語文教學中重視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語文課堂教學一直被“講知識點,用知識點,考知識點”所統(tǒng)治,忽視了誦讀訓練,忽視了學生的語言實踐。結果是語文老師把傳授知識、理解課文內(nèi)容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認為只要學生能夠全面理解課文內(nèi)容,記住字詞句的意思,掌握寫作方法,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讀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弊鳛橐婚T有聲語言藝術,朗讀是賦予無聲的語言文學藝術以更鮮活靈魂的一種再創(chuàng)作,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舉足輕重,不可忽視。其成效將直接影響閱讀教學、作文教學,以及思維的訓練、人格的塑造,還會影響到一個人對文學藝術的愛好和修養(yǎng)。葉圣陶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币虼,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視并加強朗讀訓練,是非常必要的。
一、讀,可以讓課堂充滿活力
近年來,語文課要上得“書聲瑯瑯”的觀點得到了普遍認同。在閱讀教學中朗讀被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課堂上不乏精彩的朗讀指導,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朗讀使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真正地讀了起來,課堂教學不再停留在煩瑣的講解分析上,尤其是對那些富于情韻、語言優(yōu)美、朗朗上口的作品,或朗讀,或吟誦,或吟唱,或記背,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能積累名言佳句,體驗藝術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養(yǎng)成高雅氣質(zhì)。聲情并茂的朗讀勝過千言萬語的講解。
因而,教師必須徹底摒棄那種滿堂灌、滿堂問的教學形式,把讀書的權利還給學生,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把朗朗讀書聲重新請進課堂,讓課堂充滿活力。
二、讀,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
語言的積累,是必須通過大量的書面語言作品熟讀于口,牢記于心。古人云:“文章讀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也,我之文也。作文時,于意所欲言,無不隨吾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絕。”誦讀是模擬的表達,也是一個體驗語言的過程。學生通過大量熟讀、精讀、背誦詩文,就會把書面語言內(nèi)化為自身語言。
讀是學生對語言文字“感知領悟——吸收積累——轉換創(chuàng)造”的重要過程。學生腦子里的語言材料增多,語文水平自然提高,說話時“妙語連珠,出口成章”,寫作時“文思泉涌,妙筆生花”。通過“再造”,把課文的“被動語言”變成自己的“主動語言”。例如,學習了 “雨越下越大。”這個句子,學生就可以創(chuàng)新出許多“越……越……”的句子。
三、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語感是人們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形成的對語言文字敏銳、豐富的感受領悟能力,是對語言文字的直覺的、整體的把握,是構成一個人語文素質(zhì)的核心因素。
語感的形成并不是從理解開始,而是需要反復的誦讀,使學生進一步感知語言文字。課文里所描的人、事、景、物是用語言文字表現(xiàn)出來的,而語言文字所塑造的形象并不是直接可見的,是需要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并從語言文字的表象展開聯(lián)想和想像,從而在腦海里浮現(xiàn)相應的形象。而這個過程是由認讀開始,需要反復的誦讀。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邊讀邊悟、邊悟邊讀、讀讀悟悟,通過自己的品讀感悟來達到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所以,誦讀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例如我在教學《青海湖,夢幻般的湖》時,學生在朗讀第六段的時候,似乎眼前就浮現(xiàn)出一幅美麗的畫卷,不僅感受到作者所描繪的幽美的環(huán)境,而且學生的內(nèi)心也被深深的觸動。學生的傾情朗讀之后的表情,說明了給他們的內(nèi)心的震撼。通過朗讀進行語感訓練和培養(yǎng),去廣化、深化、美化、敏化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拓展、充實、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
四、讀,可以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
朗讀作為一項閱讀的基本功,必須依據(jù)教材,根據(jù)不同文體的課文進行朗讀指導,有的放矢地組織訓練,讓學生自己去品嘗,讓學生用恰當?shù)那楦腥ダ首x課文,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
我們的語言文字蘊涵著濃厚的民族情感。語文教學要通過語言實踐來激發(fā)學生對母語的熾熱感情,喚醒溶解在學生血脈中的母語文化,在學生心靈上建構起牢不可破、永不遺忘的母語情結。這是最基礎、最直接、最容易接受的思想教育。比如在教學《鄉(xiāng)愁》一文時,以身試讀,并配上音樂,用恰當?shù)恼Z調(diào),語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完后,學生情不自禁的鼓掌,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通過這樣的朗讀指導,喚起學生的愛國思鄉(xiāng)的思想情感,讓學生的感情和老師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以此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五、讀,是體現(xiàn)學生主體參與,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
讀的過程中是需要學生利用學習器官 ——心、眼、口、腦的全情投入。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疑難問題,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讀中探究,讓學生發(fā)揮各學習器官的作用,培養(yǎng)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總比只是老師講學生聽好得多。
學生的朗讀,就是在與文本及其作者進行一次次的對話,在對話過程中他們才有可能一步步地深入文本所營造的世界,與文本發(fā)生精神遭遇,于是文本進入學生心靈,學生融入文本之中,通過自讀自悟,去發(fā)現(xiàn)、探索、感受、體驗文本的蘊蓄。這是一個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這個過程教師是無法代替的,也不是通過教師的講授就能達到的。
六、讀,要由教師有序和有目的地組織,而不是放任自流
讀,首先要明確要求,如朗讀要做到讀準確(正確),讀通順(流利),讀得有表情(有感情),默讀要有一定的速度等;其次要保證讀的時間,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練讀,使學生全情投入,讀熟讀懂,讀出味道,讀出感覺,讀出情趣,要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只有熟讀且深思,才能有所感悟。再次讀的形式要多樣,默讀、朗讀、背誦,其中有個人讀、齊讀、小組讀、配樂讀,品評讀,分角色表演等等。除此之外,還需要教師恰當?shù)膮⑴c,指點和點撥,不能一味的強調(diào)學生“自讀自悟”。如在朗讀訓練中,一開始就要學生讀出感情來是不容易的。如果單純地指出哪個詞要讀重音,哪個讀輕些,哪里讀慢些,哪里讀快些,這對于學生來說,只會感到乏味而厭倦。教師的范讀能起到引路作用,也不能讓學生機械地模仿。為了激發(fā)學生讀的興趣,讓學生愿讀、樂讀、爭讀,教師要適當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設氛圍,如播放合適的樂曲,設計具有感染力和激發(fā)性的導語,并要注意對學生的讀進行診斷、調(diào)節(jié)和激勵。
總之,課堂上瑯瑯的讀書聲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特點之一。在閱讀教學中,無論采用什么教學方法都不能離開讀的訓練。只有有效的“多讀”,才能使學生對語言有所感悟,有所積累。所以,語文教學必須是以讀為本,我們要讓“讀”成為語文教學中最經(jīng)常的、最重要的訓練。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